文/阿甘
来源/万点研究
9月23日,浙商银行早盘股价一度跌破3元整数关口、最低触及2.97元,收盘公司股价回升至3.05元,单日微涨1.33%。
与7月10日创下的年内高点3.84元相比,浙商银行股价两个月内累计跌幅超过20%,走势显著弱于大市。而自2019年A股上市以来,该行股价始终未能突破首发日的5.58元高位。
股价是长期价值的称重机,股价承压业绩层面亦不容乐观。半年报显示,浙商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32.48亿元,同比下降5.76%;实现归母净利润76.67亿元,同比下滑4.15%。这也是该行自A股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中期营收与净利润双双负增长。
中报透视:主动降速还是增长乏力?2025年上半年,浙商银行“换挡”阵痛加剧。
展开剩余90%截至2025年6月末,浙商银行总资产达3.35万亿元,较上年末微增0.63%;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89万亿元,增长1.69%。总负债3.14万亿元,微增0.62%。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浙商银行吸收存款表现较为亮眼,余额为2.0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47%,显示该行在负债端仍具备一定稳定性。
收入结构方面,上半年浙商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0.31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230.46亿元,同比减少5.96亿元,降幅2.52%,主要受生息资产收益率下行拖累。
生息资产方面,上半年浙商银行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为376.11亿元,较2024年同期减少33.43亿元,平均收益率从4.62%下降至4.02%;生息资产总额的平均收益率也从3.94%降至3.47%。利息收入减少规模超过利息成本下降规模,最终导致利息净收入同比降低。
净息差方面,上半年浙商银行净息差为1.69%,较2024年末下降2个BP。相比之下,国家金融总局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业净息差平均降幅为10个BP,浙商银行的息差韧性略优于行业平均,但资产收益率整体下行趋势仍未扭转。
非利息净收入表现更为低迷,上半年浙商银行实现102.02亿元,同比下降12.33%。该行投资收益为65.13亿元,同比增长16.51%。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2.93亿元,同比下降17.64%。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去年同期盈利18.98亿元转为亏损6.15亿元,对非息收入造成显著拖累。
纵向来看,wind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中期,该行非利息净收入分别增长53.90%、8.88%、25.70%。投资收益成为驱动该行非息业务增长的关键变量,同期该行投资收入分别为53.92亿元、31.59亿元、55.9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7.06%、-41.41%、76.95%。波动幅度较大,反映出该部分收益稳定性较弱。
对于浙商银行的业绩下滑,该行召开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行长助理侯波对“双降”作出了回应。他指出,一方面,浙商银行在过去三年中资产与营收增速较快,今年初基于对宏观环境的判断,主动调低了增长目标,更注重发展质量而非速度。
另一方面,该行正持续推进“低风险、均收益”资产结构转型,压降了房地产、网贷等高收益高风险资产,同时增配央国企贷款、住房按揭等低风险资产,导致资产端收益水平有所下行。
Wind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浙商银行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12.14%、4.29%、6.19%,与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部分股份制银行相比这些股份制银行同期营收连续三年呈现负增长,浙商银行整体增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显示出一定的业务韧性和增长能力。
若将浙商银行与一些业绩表现更为突出的区域性银行对比,则其增长态势则显得并不突出。以杭州银行为例,2022年至2024年,该行营收增速分别达到12.16%、6.33%、9.61%,净利润增速更是高达26.11%、23.15%、18.07%。
2025年上半年,杭州银行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增”,营收同比增长3.90%至200.93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6.66%至116.62亿元。在相似区域经济环境下,2025年上半年两家银行经营态势有所不同。
对于下半年展望,侯波表示,优质资产竞争仍将持续,资产收益率预计进一步下降;负债端存款定期化趋势难以迅速逆转,负债成本降幅收窄,净息差依然承压。这一背景下,浙商银行未来业绩增速何时实现有效复苏,仍需时间观察。
对公资产质量改善,个人不良“高烧”难退在业绩承压的同时,资产质量恰似一把关键的破冰斧。
2025年上半年,浙商银行交出了一份“喜忧交织”的风控成绩单。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浙商银行不良率进一步微降至1.36%,相比2024年末1.38%,有所改善但部分领域的结构性风险仍值得关注。
上半年,浙商银行个人贷款成为资产质量中的“薄弱环节”。报告期内,个人贷款不良金额达91.91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6.93亿元,不良率也从1.78%攀升至1.97%。
拉长周期来看,wind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浙商银行个人贷款不良规模从24.85亿元一路震荡攀升至84.98亿元,2025年上半年该行个人贷款不良规模再创新高。
作为衡量潜在不良的“前瞻指标”,个人不良持续承压的同时,关注类贷款也呈现上升势头,上半年末余额为470.37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25.49亿元。
此外,浙商银行风险抵御能力出现一定程度弱化,上半年该行拨备覆盖率为169.78%,较2024年末下降8.89%,在10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8。
针对资产质量与信贷策略,行长助理侯波在业绩说明中指出,浙商银行正主动优化资产久期结构。上半年通过增加银团并购贷款、制造业项目贷款等中长期资产配置,贷款平均期限较去年延长两个月。
同时,浙商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加大对“五篇大文章”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上半年,绿色贷款余额2623亿元,较年初增长10.31%;涉农贷款余额1856亿元,增幅9.14%。相反,高风险领域的房地产公司贷款和网贷业务持续压降,后者在去年大幅收缩的基础上,上半年余额再降18%。
在风险处置方面,行长助理兼首席风险官潘华枫补充表示,上半年浙商银行通过深挖存量不良资产价值、强化现金回收,实现不良贷款处置237.20亿元,同比增加11.63%,且现金回收占比接近40%,处置效率显著提升。尤其在公司类房地产领域,通过加快存量风险出清,不良贷款率已由年初的1.55%降至半年末的0.86%。
整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浙商银行主动调结构、精准排风险,加大绿色、涉农等政策鼓励领域的中长期贷款投放,持续压降高风险资产,提升现金清收与不良处置效率,显示出务实、高效的风险出清能力。
对公资产质量改善显示前期风控措施开始起效,但个人贷款风险的持续暴露以及拨备覆盖水平的下降,也表明资产质量全面向好仍需时日。如何在稳住对公基本盘的同时,尽快遏制零售不良抬升势头,将是其下一步提升经营韧性的关键所在。
年内罚没近4000万,罚单背后的路径依赖相比于资产质量的喜忧参半,罚单方面浙商银行面临不小的压力。
9月5日,浙商银行因相关互联网贷款等业务管理不审慎,被国家金融总局罚款1130.80万元,相关责任人员谭飞被予以警告。
同日,浙商银行北京分行因承兑业务调查、审查失职;商票保兑业务授信、交易背景审查失职,北京金融监管局罚款100万元。
8月4日,浙商银行温州分行因“贷款‘三查’不到位、金融产品销售行为不审慎”,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温州监管分局罚款135万元。
7月15日,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分行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被甘肃金融监管局罚款140万元。
7月9日,浙商银行广州分行因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向关系人违规发放贷款,询证函回函信息不实,被广东金融监管局罚款160万元。
1月7日,浙商银行重庆分行因变相“存贷挂钩”增加企业融资成本,贷款“三查”不到位,绩效考核不符合监管要求、设置不合理存款考核要求,未将贴现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被重庆金融监管局罚款170.00万元。
同日,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因小微企业划型不准确、信贷业务不规范经营、资产池业务未纳入统一授信管理、跨境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贷款需求测算不到位、虚增存贷款、信用卡业务不审慎、票据业务贸易背景审查不严、同业存款计入一般性存款、贸易融资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违规开立保函、未按规定对质押资产确权登记、委托贷款委托人不合规、员工异常行为管理不到位,被上海金融监管局责令改正,并处罚款168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浙商银行上海分行首次被罚。2023年12月28日,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因采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被上海金融监管局罚没合计1734.5万元。时任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顾清良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终身。
时隔仅一年有余,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再领千万级罚单,其处罚频率之高、单笔金额之大,在银行业内并不多见。这暴露出该分行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重业绩、轻合规”的路径依赖,合规管理未真正融入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内核。
当前,《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地即将满两年,在“强监管、防风险”的政策背景下,合规经营绝非可有可无的“软约束”,而是金融机构持续稳健发展的生命线。
不仅上海分行面临压力,浙商银行全行也正迎来监管合规的大考。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21日,浙商银行年内罚单总额已达3908.01万元,较2024年全年的918.1万元大幅上升,增幅超三倍。
通过对浙商银行2025年以来罚单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该行在合规管理与风险控制方面面临严峻挑战,整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罚单频次高、金额大,合规漏洞呈系统性。上海分行在一年内连续两次被处以千万级罚单,且违规事由覆盖存贷业务、贸易融资、跨境金融、员工行为管理等多个关键领域,表明问题并非局部或偶然,而是深嵌于业务流程与文化之中。
二是共性违规问题突出,反映内部治理存在缺陷。多家分行反复因“贷款三查不到位”“员工行为管理不审慎”“贸易背景审查不严”等问题受罚,说明合规建设未能有效贯通至分支机构。
三是监管态势持续强化,合规成本急剧上升。在“强监管、防风险”的政策背景下,金融违规的惩罚力度显著加大。高频、高额罚单不仅带来直接财务损失,更可能影响市场声誉进而制约其长期稳健发展。
综上,浙商银行当前面临的罚单压力,实质是其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要求之间差距的显性化。若不能从根本上重塑合规内控体系,推动风险文化深植,未来仍可能在金融严监管周期中持续承压。
“善本金融”战略将如何延续?财联社消息,7月10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董事长陆建强因到龄退休,辞去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及 H 股授权代表等职务,离任自7月9日起生效,较原定任期提前两年。同时,董事会决议由行长陈海强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标志着该行正式迎来新一轮核心领导更迭。
陆建强期间提出“善本金融”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推动该行逐步构建并完善了包括金融顾问制度、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模式、浙银善标、善本信托、问责向善与员工向善在内的“六大支柱”体系。
尽管面临一定的业绩压力,但在员工关怀方面,浙商银行将“员工向善”理念得到了切实落地。根据第一财经的统计,在剔除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4家主要上市银行中,浙商银行上半年人均月薪达4.17万元,排在统计的24家银行第7位。
公开资料显示,陈海强年仅50岁,早年曾任职于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及招商银行,拥有跨多家大型金融机构的背景与经验,积累了深厚的业务和风险管理经验。
自2015年加入浙商银行以来,陈海强先后担任宁波分行行长、杭州分行行长、总行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等重要职务。2020年7月,陈海强正式获聘为总行副行长,次年出任首席风险官并进入董事会担任执行董事。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陆建强辞任前两天,即7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刚刚核准了陈海强的行长任职资格,完成从首席风险官到行长、再代行董事长职责的快速跨越。
在短短两天之内,浙商银行先后迎来新行长资格获批和新老董事长交接,顺利完成关键岗位的平稳过渡。陈海强作为新一代领导力量,不仅代表着该行内部培养的高管获得重用,也为浙商银行注入了更为年轻化、专业化的治理活力。
外界普遍预期,具备风控背景与多机构历练的陈海强将带领浙商银行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推进战略转型,开启“稳健与创新并重”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何在利润增长、风险管理与内控合规之间寻求平衡点,考验新任高管层的管理智慧与战略定力。
发布于:江苏省摩根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